村网通总站 齐家团城村 qijiatcc.nync.com 欢迎您!
美好的生活是坐下来
把心绣上去
手绣大师
一场雨路过杭城
浇熄了河坊街的躁动
撑着伞的女人
踩着绣花鞋走过
扭动的腰身里藏着绣帕
婉转出旧日光景
草木深深的安荣巷
冷冷清清的二层小楼
临窗的木质绣架前
70岁的陈水琴正趴在那儿
眯着眼飞针走线
轻挑慢捻、千般袅绕
细如发丝的绣线
在陈水琴的指间纷飞
扰乱了空气的流动
却扰不乱陈水琴的心
从14岁第一次拿起绣针
56年,半生绣缘
陈水琴早已练就了
非凡的定力
1960年
杭州工艺美术学校成立
当时学校还不收学费
14岁的陈水琴被送去学习
学校开设了各种手工课程
13岁就帮妈妈绣鞋的陈水琴
很自然地选择了刺绣
刺绣是个功夫活
完成一幅刺绣精品
短则三五月,长则一年
心不静,学不下来
凭着对刺绣的热爱
陈水琴总是班里最勤奋的那个
从手帕到枕巾、枕套…
常常一绣十几个小时
因为成绩优异
毕业后的陈水琴
被派到苏州刺绣研究所
跟随名家王祖识学习
扎实的杭绣基本功
加之对苏绣技艺的领悟融汇
杭绣的个性在陈水琴手中
渐渐崭露头角
陈水琴最喜欢绣动物
尤其擅长绣猫
绣猫并不容易
从眼神的勾勒
到毛发的处理
都深见功夫
“猫的毛是蓬松的,绣得太死,毛就显得很假。”
陈水琴就自己摸索
开创了交叉套真技法
以多种颜色的丝绒和针线细密的手法
来体现猫的细毛松软、眼神灼灼
1972年
陈水琴研制出第一幅双面绣作品
结束了杭绣
只有单面绣的历史
1981年
陈水琴创作了双面异色绣
作品《憨·甜》
耗时两年多完成
异稿、异针、异色
堪称双面绣的最高境界
绣品正面的猫双目炯炯
背面的猫却正在酣甜入睡
活灵活现、难辨真假
陈文琴也因此得了个“猫王”的雅号
1982年
日本静冈县
有一场千人观看的刺绣表演
手绣大师屏气凝神
将一根细丝绒一劈再劈
竟然劈出128多缕
穿过针眼的一缕丝线,几乎肉眼难见
大师就用这样的细线
在薄如蝉翼的绢面上
绣出一圈圈晶莹的水泡
围看的观众
一个个目瞪口呆
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表演一度加演数场
有个日本老人
连续几天赶来观看
还恳求大师把那枚神奇的针
送给他收藏
表演的大师正是陈水琴
劈线是她多年练就的独门绝技
为了呈现毛绒的质感和立体感
用手指劈线
可以劈成2开、4开、8开、16开不等
劈开的线,千丝万缕,分不出差别
因画而异、劈线配色
绣出的绣品深浅明暗变化自然
阴阳浑然一体
1985年40岁的陈水琴访问德国
访问期间
她花了整整五个月时间
为西德总统魏茨泽克绣像
这是陈水琴第一次绣人物
不同于其他图案
绣人物要求形准、色彩柔和、眼睛传神
光鼻子的背暗面,陈水琴就返工六次
绣成的总统像极度传神逼真
从仪表到神态
连额头的白发都根根分明
这幅轰动整个西欧的绣像
被舆论誉为“真正的东方艺术”
至今被总统视为珍品收藏
1993年政府委托陈水琴
给敬爱的邓小平绣像
陈水琴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
在小平同志的众多画相中
挑出一张他和小孙孙的合影
八十一岁的小平爷爷
与一岁的小孙孙嬉戏的瞬间
让陈水琴感受到一个伟人
最和蔼可亲的一面
整整九个月
陈水琴废寝忘食
常常一看照片好几个小时
才敢下针,生怕走错一针
在小平同志八十九岁生日之前
这幅包含新血的《81+1》
终于送到了邓小平家人的手里
邓小平也一直将它挂在自己书房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高级工艺美术师”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
如今70岁的陈水琴早已名利等身
但一坐在绣架前
依旧只是一个专注的绣女
常年的工作
让陈水琴患了严重的“职业病”
绣久了肩膀和腰都疼得不行
但她依旧不肯放下绣针
总觉得绣不够
总想着能为杭绣
再多做一些事
她在小小的工作室
招收了几个徒弟
没有别的要求
只要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刺绣如此美好,只要有能够安静下来,不为外物所扰的年轻人肯学,我必倾尽所有培育刺绣人才。”
她还希望能有个
杭绣历史陈列馆
可以把好的作品都展示出来
让大家都能看到
“我一辈子,
就是趴在刺绣架子上。”